查看原文
其他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 “云也退





 

♢云也退



平行空间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薛定谔之猫》,也许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哲理小说


读初小的孩子每天最不耐烦的十几分钟,是上午下午各一次的眼保健操。没有人喜欢被强制闭眼,重复四个固定动作几十次,屁股牢牢钉在椅子上,间或还会被逐排巡视的监督员突然捉住的手指矫正动作的感觉。至少我受不了。我要找一点事做。


有一天我告诉同学:你知道吗?闭着眼的时候也能看到东西——但要仔细看,很专注地看。等下做眼保健操你也试试,你会看到一大片明亮的红色,像火焰一样在烧,你的眼球在一个角落里旋转。


后来同学跟我说,一专注真的看到了,不过不是红色,他看到的是一片蓝黑色。


我说:怎么会呢?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样的颜色才对。


我带着疑问去验证他的感觉。当音乐响起,闭目,搭好手架,我一边想着“真的会是蓝黑色吗?”一边开始揉眼皮。神奇的事发生了:蓝黑色覆盖了我的视野,眼球仍然在不紧不慢地匀速转动着。



长大了些后我才知道,我闭上眼时看到的东西是由我的意念所决定的,我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又长大了些后我才知道,我闭上眼时,外界是一片混沌,所有的现象都处于最初的未区分状态,原始的不稳定状态,包裹在一团神秘的云雾里,在我睁眼的一刹那才成为我看到的样子。这种感觉恰似《Tom & Jerry》里的画面:听到主人掏钥匙开门,一秒钟的工夫,汤姆猫就把满地狼藉收拾得干干净净了。


后一个知道未必是事实,但它很迷人。它把判断的钥匙交到了我的手里,在判断事实的同时建构它。它告诉我看起来十分确定的事情也可能是不确定的。粒子一直在飞速运动着,以人眼无法捕捉的速度变换着无数种组合,理论上说,即使我看到了一样东西,它都可能已不是它原来的样子了。岂止是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也许人眨一下眼,世界就全然不同了。



过去读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作家给自己造了一个分身,住在城市的另一个地方,它常常是他的反面,比如他说:“我发觉宗教的本质是内疚。但在伊斯坦布尔另一栋房子里住着的另一个快乐的奥尔罕,在他的想象中,宗教并未对他造成任何不安。”这另一个奥尔罕的存在让他始终无法信神,因为每当他内心充满了某种情感,尤其是那些消极的情感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真主安拉在上”,而是“我本不必如此”。


伊斯坦布尔人最深刻、最本质的内心冲突,因一个分身的存在而被轻松地陌生化了。帕慕克甚至能跳出身外,代表那个自我来讥笑这个自我的苦闷。这种思维不仅彻底架空了神明,而且让他能敏感地发现其他人身上类似的现象,例如,他在读纳博科夫的回忆录时,就注意到有另一个时代的另一种声音在借着老纳的笔书写出来,而那个时代“我们始终知道它早已消失,一去不复返。”


或许并未消失,或许它只是活在一个平行的空间里呢?



有了“或许……”,有了“本来可以……”我们就能触摸到平行空间的门槛。很多小说和散文是根据这一点写出来的,很多电影和电脑游戏是据此制作出来的。但平行空间却是刑事司法和推理小说的灾难,因为即便是罗生门式的案子,真相也被预设为只有一个,只是隐藏在了话语的重重迷雾之后无法识别。在小说家笔下,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这个夜晚等于每一个夜晚,而刑侦讯问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只能在一个时间出现在一个地方。


“你昨天夜里九点二十分在哪儿?”


“我怎么知道?那个我是别人。”


“……(给我拖出去打!)”



庄生晓梦迷蝴蝶——读福雷斯特的《薛定谔之猫》,不能不联想庄子。我们今天的话语到底受惠于他多少?任何一张猫猫狗狗的照片,都会有人给配上台词,从“我萌萌哒”到“愚蠢的人类啊”,动物被改写成“某星人”,这类思维都可以上溯到庄子,他和惠施第一个提醒我们,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动物有他们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由此肇端,今天我们终于半是戏谑半是认真地看待这个问题:猫有猫的一个宇宙,狗有狗的一个宇宙,它们和人类的宇宙叠加在一起。


濠梁之辩开启了对自然界的内观视角,而蝴蝶之辩则模糊了作为观察者的人自己的实在性。究竟是我梦蝴蝶,还是蝴蝶梦我?帕慕克思索着那另一个奥尔罕,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另一个奥尔罕是不是也在思索我呢?这已不只是一个萨义德“东方主义”式的命题了,不只是“我眼里的我是别人眼里的我”的问题了,现在,“我”的实在性成了问题,“我”的状态成了不确定的,甚至是不可知的。笛卡尔的名言被逆转了:正因为我思,我才不在;“我”摆脱了万有引力,漂了起来。



《薛定谔之猫》里最好看的部分,是福雷斯特仿着薛定谔的语气,反驳这种从量子力学推论而出的极端理念。薛定谔—福雷斯特认为,假如这套理论让人连自己的存在都无法确信了,那么就应该放弃它。微观世界的不确定和宏观世界的不确定不是一回事。假如距离可以无限细分,那么阿基里斯当然追不上乌龟,假如时间和物质可以无限细分,人当然可以(被认为是)长生不死。但是,薛定谔并不是那个能够大声喊出“这多么荒谬啊!”的人,尽管他在与爱因斯坦的通信里提出那个让猫不生不死的实验时,明确地说这是为了证明“波函数坍缩”概念的荒谬性,但福雷斯特在研究过莫尔所著的薛定谔传记后,认为这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一只既是活的又是死的猫。即使我自己对此并不相信,但这个想法一定不是空穴来风。一样东西是它自己又是它的反面,我自己就是一个明证……就像莫尔提到我时所说的那样。爱人和学者,火热和冷峻,无神论和有信仰,物理学家和诗人。以此类推……”



菲利普·福雷斯特。因女儿不幸夭亡,他开始写小说,并且特别认真地对待“既生又死”这件事。


“事情可以是另一种样子的……”这样的想法不可能出现在儿时。儿童都渴望确定性。一系列冒险铺展在他面前,每天都是崭新的风景,父母告诉孩子“过了五岁你就可以自己吃饭了”,“六岁以后你就可以自己选择儿童节礼物了”,“到了十岁我会给你买一架电子琴”,孩子就巴巴地盼着那一天快点到。


它只会在成年以后出现,在眼前的路越走越窄,拈轻怕重、得失萦怀的时候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埃尔温•薛定谔发现自己成了这么一个人,他不想只在一个空间里活着。他曾想做哲学家。他在回忆录里写道:


“1918年我31岁,我有很好的理由在切尔诺维茨谋一个理论物理学教职……我已打算好好讲讲理论物理学。但除此之外,我要投身于哲学,因为当时我深深沉浸在斯宾诺莎、叔本华、恩斯特•马赫、理查德•塞蒙和理查德•阿维纳里乌斯的作品里。我的守护天使出现了:切尔诺维茨不久就不再属于奥地利。后续事情没有发生。我不得不继续攻理论物理学,而且,让我惊讶的是,有些东西很偶然地出现了。”



切尔诺维茨那时归入了罗马尼亚版图,薛定谔只好待在维也纳大学拿微薄的年薪,之后一年多里他先到了耶拿,后到斯图加特、布雷斯劳,最后来到了拯救他的苏黎世。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哲学家的梦想就此终结。他知道,这是“守护天使”的决定,如果他在38岁前真的中止了科学生涯,他就会成为20世纪科学史上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名字——要知道,同样是量子力学的顶尖人物,爱因斯坦、海森堡、狄拉克、帕乌里等等都比他小十几岁,却早早成名了。


就让平行空间里的那个薛定谔去研究哲学吧。


但是,在爱情与性这方面,薛定谔似乎知道,随便让一段感情到另一个空间里去延续是没有意义的。女人是最最当下、最最实在的东西。十几岁时他把处子身给灭了,后来成了癖,而且从不掩饰,他的情书、情诗、日记都是扫黄办的重点打击对象。人无癖不可交,1921年薛定谔结婚,随后在苏黎世,夫妇两个各自都有了新欢。1927年薛定谔接任普朗克在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系的教职,和爱因斯坦共事。爱因斯坦在家中的弱势鼓舞了他继续风流。1929年,他在因斯布鲁克恋上了一位同事的新婚妻子希尔德冈德,四年后两人在一起,同时各自还都没有离婚。他们有了私生女;在牛津,他带着两个妻子招摇过市。吸收了爱因斯坦的普林斯顿大学被吓怕了,最终放弃了引进他的打算。


福雷斯特再次以薛氏之口独白:“我总是把恋爱放在科学的前面。我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因为我对美国清教徒般的生活充满戒心……”他一次次扎进恋爱之中,却不肯随便中断它们,他要妻子,也要情妇,要合法子女也要法外的孩子;他意欲把一切可能性都攫在手中:一个女人的丈夫,一堆儿女的父亲,一堆女人的情夫,一堆私生子女的生父。


在男女之事上,他不想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猫不可能既生又死,是的,但是男人为什么不能同时和一群女人结婚呢?



“我看不出一个在伟大的科学家去世后一年出生的人为什么不能被看作是他的投胎转世。”福雷斯特“大言不惭”地写道。薛定谔1961年去世,这名字翻译得真好,他一定很惊愕于人们对他开的一个小玩笑如此当真,这么多年来争论这只猫的死活。但他真的惊愕吗?抑或只是我认为他会惊愕?1962年出生的福雷斯特说,薛定谔自己也未必不信,猫是可以既生又死的。


或者说,他希望猫是既生又死的。


薛定谔之猫是量子力学送给世界的一件棘手的礼物。牛顿把人稳定在了自己的行星上,而爱因斯坦和薛定谔们做的事,即便不是出于本意,也将人从真理的稳固土壤中拔了起来。科学似乎终结了信仰时代,但波与粒子纠结的二象性,将科学渐渐又拉回到信仰的轨道上,说到底是个站队的问题:薛定谔站在了波的一边,他情愿相信世界是漂浮的,就像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在虚空中颤动;此时的我不等于彼时的我,过去与未来互相包含,一只黑猩猩只要活得足够长,就有可能在键盘上敲出一部长篇小说。



过去,见到一个志趣、思维、谈吐都与我高度一致的人,我说“就像我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现在,遇到一个和我并不那么相似、却分外一见如故的人,我会想:“这是平行空间里的另一个我。”我喜出望外,对生活感激涕零,我仿佛亲眼见到了两个空间叠加状态的出现,我确信,的确有另一个我在他/她自己的空间里参差不一地实现我所舍弃的那些可能性,甚至拥有我所遗憾地未能拥有的某些先天条件。


一切都可能,因为有平行空间可以承载这些可能,如此,投胎转世也就顺理成章,它稍稍弥补了生命的快速流逝引起的不快。更重要的是,不确定往往是一种最为迷人的状态:我是谁的转世?我此世承担了我的前世哪些未及实现的梦想?怀揣这种理念的生活将不会排斥任何种类的神奇。福雷斯特在《薛定谔之猫》一书中的表现让我不怀疑这一点。


那么,福雷斯特认为人闭上眼时看到的是什么呢?“如果用指尖压在眼皮上,”他写道,“就会看到大朵大朵的花儿盛开,池塘的水面上苍白的睡莲;水底闪耀着点点星光,仿佛一个反光的陀螺,围着它的尖头旋转。”如果他重复一遍这个手按眼皮的动作,也许看到的又会是另一副光景,如果他脑子里不再想着怎样让这部哲理小说尽可能地美些,也许他就会像我一样,仅仅看到一大片红光里面,两只微微发胀的黑眼球。


新书发售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

作者:  云也退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

购书指南

亚马逊、当当网等各大网络平台

同步发售,Kindle电子书亦有售


豆瓣首发购买方式亦可继续尝试

长按以下二维码,跳转发售页面

受访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43sgkxxi&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往期回顾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至爱书 | 《卡珊德拉》,败者的旗帜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